天启五年,腊月初八。刘府。
张嫣和刘保一行人谈妥了瓷器和茶叶的事儿。崔念和李婵便双双告辞了。
留下张嫣,问刘保福宁那个地方的情况。
于是刘保跟张嫣科普道:“福宁这地方,在洪武初曾降为县。后到了成化中,又升为了直隶州。辖境还算大,相当霞浦、宁德、福安、福鼎等县地。”
张嫣又问:“既如此,当初咱们盘算的盐场一事可能行?”
刘保:“建个盐场不是问题。可关键是,咱们大明自万历四十五年,便采用盐法道袁世振的建议,废开中法,立“纲法”。”
张嫣:“纲法?”
刘保点头,解释道:“所谓‘纲法。其法为:将各商所领盐引分为10纲,编成纲册,每年以1纲行积引,9纲行新引;纲册上所载引数允许各商“永永百年,据为窝本”,每年照册上旧数派行新引,纲册上无名的商人不得加入盐业运营。”
张嫣:“这不是让商人直接与煮盐的民户交易吗?还将收买、运销之权悉归于商人,让他们世袭。那这些盐商岂不是要发了!再说了,长此以往的话?那必然会造成官视商为利薮,商视官为护符,官商勾结,因循苟且!这盐政不乱才怪呢?”
说完,张嫣嘿嘿一笑道:“那个弄出这个什么‘纲法的袁世振,莫不是跟盐商一伙的吧!”
刘保闻言,连忙道:“娘娘可不能乱说。据我了解,这个身为疏理两淮盐法道的袁大人名声可好着呢!再说,那万历四十五年。袁大人之所以废开中发,而立‘纲法也是有原因的。”
张嫣:“哦?”
刘保道:“之前这“开中法”,其实就是如果边关急需某种物资,就叫商人采办并运输到指定地方,官府给他们颁发相应数额的“盐引”。而商人可以凭“盐引”到盐场支盐,再到指定的地区销盐。”
张嫣点头,“这个本宫知道。”
刘保摇摇头,道:“娘娘且继续听,后来弘治五年,有人提出了纳银领取盐引的办法,即“折色法”。此法规定,盐商以后不需再将军需运往边镇,只要向国库缴纳银两,就可获取盐引。如此一来,由于万历年间战事频频,为了从盐政中收取更多盐税,官府滥发盐引。而商人拿到盐引后到盐场无盐可支,从而发生盐引积滞现象!”
张嫣恍然大悟,“是不是因为这个,官府涸泽而渔。导致从盐政上弄不来银子了……便对盐场的待遇一降再降!如此一来,那些盐场主自然不能坐以待毙。便铤而走险,将盐卖给私盐贩子牟取暴利。”
刘保附和道:“正是。所以后来,官盐壅塞、私盐盛行。盐税自然也就更加难以保证!税监无奈,只得向盐商预借盐税,后发展到预征盐税。盐商手里空有盐引,领不出盐来。另一边税却一直都要交!如此一来,势必调高食盐销价。万历四十三年,官府见盐价涨的离谱,只得强行控制盐价。此举迫使一些盐商亏本逃散,结果市面缺盐,私盐价格暴涨,整个盐业市场彻底陷入混乱。”
张嫣叹气,喃喃道:“这大明怎么老喜欢饮鸩止渴呢!之前那大明宝钞是怎么贬值到废纸都不如的?简直就是记吃不记打嘛!”
刘保:“娘娘您说什么?”
张嫣摆手,“没说什么。你别管我,你接着说。”
刘
第一百六十三章 盐政[1/2页]